"中國的設計也要順應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變化,中國的工業化現在正在處于一個結構調整升級,技術水平升級的時代,它迫切需要設計來參與這項變革。"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云鶴院士說。他認為工業設計要創新,要順應時代的變化而加以升級。
人類的歷史,是不斷創新的歷史。從第一支美加凈maxam牙膏,到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的落地,中國的工業設計并非是從無到有的空中樓閣,而是在全球工業化浪潮中,以波浪式姿態緩慢前進的一艘巨輪。
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當下,工業設計是一個重要的切入口,被業界稱為"中國工業之父"的清華大學教授柳冠中曾表示,當務之急是必須利用工業設計來進行產業結構的創新,在全球化的產業鏈上重新尋找屬于中國的定位。
自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的社會結構、經濟結構均產生了巨大變化,現在已進入由"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、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"轉變的階段。"中國工業設計"自20世紀80年代初被正式提出以來,也在不斷發展,戰略地位愈發顯赫。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,也正是工業設計的發展史。
1978年,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成立,這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中國現代工業設計的開端,而相較于大洋彼岸的歐美國家,卻整整晚了200年。
直到20世紀90年代,以海爾和美的為代表的企業將工業設計看作是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,分別成立了自己的工業設計公司,中國的工業設計借家電企業的浪潮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。
然而不置可否的是,自2004年中國制造業在超過德國,2006年超過日本,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后,數十年來一直位處于不敗,但柳冠中認為,中國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制造大國,而是加工型大國。所謂"制"意味著規范、標準、工藝、設備及流水線;"造"則是沒有了解到核心的流水化生產。從2010年開始,國家不斷出臺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指導文件。2015年,央視新聞直播間播出的《問計中國制造》專題,使"工業設計"成為媒體的熱點關鍵詞,并使大眾認識到了工業設計的重要性。
中國設計界泰斗何人可教授曾說:"我做了13年的紅點評委,開始的時候幾乎見不到中國的產品,而從2017年開始,中國參加紅點評審的產品數量就已經超過了德國本土的數量。"中國的工業設計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迎來了春天。